汕头复办儿童教养院不收弃婴和病童避免成弃婴岛图深圳新闻网
时隔65年,当时创办这间儿童教养院的汕头存心善堂决定将其重新复办,并“升级”成为集“教、养、护”一体的现代儿童教养机构。位于汕头市金平区乌桥街道三马路原红桥二小的存心善堂儿童教养院经过三四年时间的策划筹备,决定在今日投入使用。
复办后儿童教养院新址。
创立于1943年 凭至少四方面证明才收养
抗战时期,全国多地创办儿童教养院,收养那些遭遇战乱和饥饿的儿童,这其中也包括了在1943年于汕头创办的一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平静的汕头这间儿童教养院被关闭。
时隔65年,当时创办这间儿童教养院的汕头存心善堂决定将其重新复办,并“升级”成为集“教、养、护”一体的现代儿童教养机构。
复办的儿童教养院在今日正式投入运营。为避免成为下一个“弃婴岛”,这间儿童教养院也做了一些制度方面的准备。
文/图 记者陈正新 通讯员许露丹
儿童教养院救了我的命,还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人正直,能吃苦。
今天的教养院要复办,就要比历史上做得更好。就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孩子们来日踏进社会如何自理自立的技能。
——郑锦桐
一位耄耋老人与儿童教养院的渊源……
如今已81岁的郑锦桐,出生在汕头,他的童年经历的是战乱和饥荒,很小的时候就要上街乞讨,讨不到就在垃圾堆里翻捡吃的。1943年,当时全国多地为战时孤儿和留守儿童创办儿童教养院。汕头历史悠久的存心善堂响应号召,于当年3月11日筹办成立了存心儿童教养院,收容8~16岁无家可归的孩子。
小锦桐也报了名。然而,他只是从各地涌来报名几百个孩子的其中一个,远远超出了这间儿童教养院原定收容120人的承受能力,只能抽签决定。小锦桐记得,抽签那天,善堂的门口放了一个大桶,里面装满了签条,其中有120根是涂了红油的。“听到‘中’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高兴了,就感觉不用再饿肚子了。”如今81岁的郑锦桐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小锦桐开始了在儿童教养院的生活。一个宿舍大概20平方米左右,挤着近40个小孩。屋内两边各一排床板,分上下两层。“很窄,就是够你直直睡觉而已,没法翻身的。”郑伯回忆道,每天早上每人健康生活方式一碗粥水和一碟小菜,也就是几颗黑豆,偶尔会有一小角的腐乳,三餐都长沙银屑病专科医院一样,几乎都是一碗粥水,但有得吃就不错了。